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發展維修、翻新、再制造和回收等循環經濟業務,創造多個收入周期,在循環經濟中繁榮發展,而非單純依賴新產品制造。
循環經濟實踐可在維修、零部件回收和回收利用方面創造就業機會,同時減少對易波動原材料出口的依賴,增強經濟韌性。
投資循環經濟基礎設施和技能的國家可以成為所在區域的翻新和回收利用中心,吸引跨國投資,確保長期經濟增長。
AC米蘭官網
全球立法和商業戰略的演變也使制造業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各國政府日益大力推行循環經濟法規,要求產品具備耐用性、可回收性,并落實生產者責任制。
這一轉變反映了制造商對循環經濟的認同,認為其能創造更多價值和持續收入,也能抵御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
近幾十年,越南、孟加拉國和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已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制造中心。
越南憑借較低的勞動力成本、戰略位置和優惠的貿易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2023年出口額達到約3550億美元,主要面向發達市場。這種模式雖然推動了經濟增長,創造了就業機會,但也形成了對全球需求的依賴性。
隨著全球經濟從線性生產向循環價值創造轉型,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面臨價值創造、獲取和交付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這場變革將重塑現有的工業模式,對就業、出口、競爭力、基礎設施和技能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于希望在循環經濟中保持競爭力并把握新增長機遇的國家來說,理解這些影響至關重要。
二手產品和翻新產品需求增長時,依賴制造新產品的行業可能會面臨失業問題。例如,孟加拉國的服裝行業約占其出口的85%,如果消費者對二手服裝的消費增加,該行業的就業機會可能會減少。
隨著循環經濟實踐逐漸普及,依賴出口原材料或新制成品的國家可能面臨出口收入的下降。
例如,在金屬回收利用增加的情況下,金屬出口國在可能會面臨需求減少的情況。同樣,如果翻新、再制造或維修過的產品受到消費者和企業的青睞,依賴制造和出口新產品的國家的銷量可能會下降。
如果不進行循環實踐,對電子產品和紡織品進行大量投資的國家,可能會失去競爭力。研究表明,循環對總增值和就業有積極影響,主動轉型可以產生經濟效益。
向循環經濟轉型需要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回收設施和翻新中心。發展中國家可能需要重組供應鏈,這既是挑戰,也帶來了可持續性、創新和效率的機遇。
向循環經濟轉型需要熟練掌握維修、翻新和回收技能的勞動人才。投資于教育和培訓項目至關重要,這可以幫助工人掌握必要的技能,讓轉型更平穩并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勞動力市場的干擾。
盡管面臨一定的挑戰,但對于處在全球供應鏈關鍵位置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向循環經濟轉型也帶來了經濟機遇。這些國家可以利用其制造專長、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地域優勢,在循環經濟的全球價值鏈中發揮重要作用。
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的維修服務是循環經濟的基礎之一。對于電子、電器和汽車等許多產品來說,及時維修很重要,而且通常需要就近服務。不過,發展中國家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維修場景中發揮戰略性作用。
靠近主要消費市場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建立地區維修中心。東歐國家已經在為西歐地區提供維修服務,利用距離優勢和成本效益獲利。
同樣,馬來西亞、越南或泰國也可以成為亞洲市場的近岸維修中心。借助現有貿易路線、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制造業專長,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吸引對地區維修基礎設施、技能開發和質量控制系統的投資。
“產品即服務”模式的興起,即制造商租賃而非銷售產品,減少了對即時修理的需求,使遠程維修變得更加可行。制造商可以成批地收集產品,在集中且成本效益高的中央設施進行定期維修。
例如,越南可以在亞洲各地設立租賃家電和電子產品的維修中心,優化物流布局,實現穩定收益。
隨著企業采取循環戰略,翻新(修復產品以便轉售)和再制造(零部件或整體“煥新”)需求不斷增長。全球翻新電子產品市場規模龐大,尼日利亞的伊凱賈計算機村等中心正在崛起。制造業發達的國家應將自己定位為翻新中心,把握多個收入周期。
再制造,尤其是汽車和工業機械的再制造,通過拆解、修復和質保,可帶來高額回報。例如,墨西哥、印度和越南可依靠熟練勞動力、基礎設施和物流優勢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從而推動經濟增長。
發展中國家也可以成為全球翻新中心。例如,歐洲公司可以收集以舊換新的產品,在越南進行翻新并轉售,形成促進就業和提升收入的循環價值流。
整機無法繼續工作時,回收和再利用零部件也是發展中國家可行的循環經濟活動之一。
轉售廢棄設備的零部件可以降造成本。胡志明市的Nhat Tao等市場都展示出非正規零部件回收的盈利能力。擴大這些活動的規模,可以提高產品的可負擔性和可靠性,從而提高經濟韌性。
退役電動汽車(EV)的電池等組件也可以在其他應用領域煥發新生,如固定式儲能解決方案。掌握電池組裝技術的國家可以回收利用發達地區淘汰的電動汽車電池組,為本地創造經濟實惠的能源解決方案。
回收是循環經濟的最后階段,從報廢產品中回收有價值的材料。發展中國家可以先從危險的非正規回收模式開始,逐漸向利用先進回收設施的模式轉型,有效地從電子垃圾中提取金和銅等資源。
采礦業發達的國家,如智利和秘魯,可以向“城市采礦”轉型,以可持續的方式處理全球電子垃圾,同時維持自身資源供應的角色。正規回收部門能在收集、分類和處理的過程中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將非正式工人納入更安全、更有序的工作體系中,這一方法已經在印度和墨西哥取得了成功。
通過實施強有力的治理和建立高標準,發展中國家可以將自己定位為全球回收中心,吸引國際合作伙伴進行專業廢物處理。
這些機遇揭示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向循環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實現繁榮發展的路徑。通過積極主動布局維修、翻新、再制造、再利用和回收產業,發展中國家可以從單純的新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全球重要循環經濟服務的提供者。
這種轉變可以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增強產業韌性,并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快速變化的全球商業環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