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鄞州區云龍鎮沿山干河,浙江省首屆農民龍舟邀請賽火熱開賽,12支來自全省各地的代表隊伍在河面劈波斬浪。這場比賽,對于出生于2003年的張桓瑜有些特殊,他的父親張繼業加入了鎮機關隊,而他則選擇代表陳黃村隊出戰。這是父子倆首次在龍舟賽場上“兵戎相見”。
對于張桓瑜而言,龍舟早已超越了一項競技運動的范疇,成為三代人血脈相連的情感紐帶,更是他們守護鄉土文化的精神圖騰。
云龍鎮的沿山干河,承載著歲月的痕跡,也見證著龍舟這項古老運動的興衰與延續。如今,這里活躍著27支龍舟隊,近600名隊員,幾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龍舟隊伍,陳黃村也不例外。
歷史上,龍舟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盛行。然而,歷經時代變遷,龍舟文化漸漸沉寂。
2009年,中斷多年的龍舟賽迎來重啟,陳黃村黨委書記葉劍飛望著村邊的河道,決心重建本村龍舟隊,讓傳統技藝薪火相傳?!爱敃r我覺得陳黃村一定要有自己的龍舟隊,不能讓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斷在我們這一代?!比~劍飛回憶道。
AC米蘭官網
在陳黃村龍舟隊籌建過程中,張桓瑜的爺爺、當時年近花甲的張耀其主動請纓成為替補隊員?!爱敃r我父親年紀大了,體力比不上年輕人,但只要隊伍需要他,他就一定要上!”張繼業介紹,比賽時,即便只能在場邊待命,父親也時刻關注著賽況,隨時準備補位。正是父親對劃龍舟的執著,所以也在家人心中播下了熱愛的種子。
多年來,張繼業成長為陳黃村龍舟隊的中流砥柱。大大小小的龍舟賽事里,都能看到他帶著兒子并肩作戰的身影。
初中時,張桓瑜便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劃龍舟?!案鵂敔敽透赣H劃龍舟,每當槳劃破水面,濺起層層浪花,我都能感受到祖輩們傳遞的榮耀與自豪?!睆埢歌ふf。
平日里,村里狹窄卻充滿韻味的河道長廊,成為了父子倆的“訓練場”。每天傍晚5點半,父子倆就會來到河邊訓練:慢跑、做引體向上。張繼業憑借多年的經驗,向兒子傳授劃槳的節奏、力量的分配以及團隊協作的要領。
“劃槳時要注意和鼓點配合,力量要均勻,不能忽快忽慢?!睆埨^業常常叮囑兒子。張桓瑜則充分發揮年輕人的活力與沖勁,在網上查閱大量資料,學習龍舟訓練方法。
在這過程中,他們是生活中的父子,是訓練時并肩作戰的隊友,如今更成了賽場上相互激勵的對手?!皠濤堉酆芸简災土?,但真沒想到兒子適應得這么快,又堅持了那么久,我打心底里為他驕傲!”張繼業談及兒子時,滿是欣慰。
在陳黃村,龍舟運動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成為大家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
張繼業感慨道:“早些年,我們陳黃村龍舟隊有30多人,后來換成國標小龍舟,隊員精簡到20人,雖然隊員們都有各自的事業,但每次訓練,大家都熱情高漲,拼盡全力?!?/p>
年輕面孔的加入,正為這份傳承注入新鮮血液。這兩年,陳黃隊也有不少像張桓瑜這樣的年輕人加入。
如今,葉劍飛依然十分重視龍舟文化傳承,他不僅組織隊員進行訓練,還邀請專業教練指導,為每一場賽事做足準備?!褒堉畚幕膫鞒行枰獜埢歌に麄冏鎸O三代這樣的接力,未來更需要多代接力和傳承,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了解、加入進來,讓古老的龍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葉劍飛表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17004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4076
5月27日,鄞州區云龍鎮沿山干河,浙江省首屆農民龍舟邀請賽火熱開賽,12支來自全省各地的代表隊伍在河面劈波斬浪。這場比賽,對于出生于2003年的張桓瑜有些特殊,他的父親張繼業加入了鎮機關隊,而他則選擇代表陳黃村隊出戰。這是父子倆首次在龍舟賽場上“兵戎相見”。
對于張桓瑜而言,龍舟早已超越了一項競技運動的范疇,成為三代人血脈相連的情感紐帶,更是他們守護鄉土文化的精神圖騰。
云龍鎮的沿山干河,承載著歲月的痕跡,也見證著龍舟這項古老運動的興衰與延續。如今,這里活躍著27支龍舟隊,近600名隊員,幾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龍舟隊伍,陳黃村也不例外。
歷史上,龍舟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盛行。然而,歷經時代變遷,龍舟文化漸漸沉寂。
2009年,中斷多年的龍舟賽迎來重啟,陳黃村黨委書記葉劍飛望著村邊的河道,決心重建本村龍舟隊,讓傳統技藝薪火相傳?!爱敃r我覺得陳黃村一定要有自己的龍舟隊,不能讓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斷在我們這一代?!比~劍飛回憶道。
在陳黃村龍舟隊籌建過程中,張桓瑜的爺爺、當時年近花甲的張耀其主動請纓成為替補隊員?!爱敃r我父親年紀大了,體力比不上年輕人,但只要隊伍需要他,他就一定要上!”張繼業介紹,比賽時,即便只能在場邊待命,父親也時刻關注著賽況,隨時準備補位。正是父親對劃龍舟的執著,所以也在家人心中播下了熱愛的種子。
多年來,張繼業成長為陳黃村龍舟隊的中流砥柱。大大小小的龍舟賽事里,都能看到他帶著兒子并肩作戰的身影。
初中時,張桓瑜便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劃龍舟?!案鵂敔敽透赣H劃龍舟,每當槳劃破水面,濺起層層浪花,我都能感受到祖輩們傳遞的榮耀與自豪?!睆埢歌ふf。
平日里,村里狹窄卻充滿韻味的河道長廊,成為了父子倆的“訓練場”。每天傍晚5點半,父子倆就會來到河邊訓練:慢跑、做引體向上。張繼業憑借多年的經驗,向兒子傳授劃槳的節奏、力量的分配以及團隊協作的要領。
“劃槳時要注意和鼓點配合,力量要均勻,不能忽快忽慢?!睆埨^業常常叮囑兒子。張桓瑜則充分發揮年輕人的活力與沖勁,在網上查閱大量資料,學習龍舟訓練方法。
在這過程中,他們是生活中的父子,是訓練時并肩作戰的隊友,如今更成了賽場上相互激勵的對手?!皠濤堉酆芸简災土?,但真沒想到兒子適應得這么快,又堅持了那么久,我打心底里為他驕傲!”張繼業談及兒子時,滿是欣慰。
在陳黃村,龍舟運動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成為大家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
張繼業感慨道:“早些年,我們陳黃村龍舟隊有30多人,后來換成國標小龍舟,隊員精簡到20人,雖然隊員們都有各自的事業,但每次訓練,大家都熱情高漲,拼盡全力?!?/p>
年輕面孔的加入,正為這份傳承注入新鮮血液。這兩年,陳黃隊也有不少像張桓瑜這樣的年輕人加入。
如今,葉劍飛依然十分重視龍舟文化傳承,他不僅組織隊員進行訓練,還邀請專業教練指導,為每一場賽事做足準備?!褒堉畚幕膫鞒行枰獜埢歌に麄冏鎸O三代這樣的接力,未來更需要多代接力和傳承,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了解、加入進來,讓古老的龍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葉劍飛表示。